澳门庄闲怎么玩软件下载
澳门庄闲怎么玩软件下载
你的位置:澳门庄闲怎么玩软件下载 > 新闻动态 > 《金秋岁月》第七章:珍贵的心意_阿姨_光头_邮票

《金秋岁月》第七章:珍贵的心意_阿姨_光头_邮票

发布日期:2025-06-25 20:32    点击次数:67

邮币市场人头攒动,叫卖声此起彼伏。老周紧紧抱着皮箱,生怕被人群挤到。张阿姨走在他前面,不时回头确认他跟上了。

"老周,这边!"张阿姨指向一个挂着"老字号邮社"招牌的摊位。

摊主是个光头中年人,正用放大镜检查一套邮票。见他们过来,头也不抬:"随便看,明码标价。"

老周把皮箱放在玻璃柜台上,轻轻打开。光头瞥了一眼,突然坐直了身体,放大镜都掉在了桌上。

"这是...全国山河一片红?"他小心翼翼地拿起一本集邮册,手指微微发抖,"全套?"

老周点点头:"六八年收藏至今,品相完好。"

光头快速翻看其他几本,眼睛越来越亮:"梅兰芳舞台艺术、金鱼、菊花...老先生,您这些可都是珍品啊!"

他掏出手机开始拍照,被张阿姨拦住:"先说说价格。"

光头搓着手:"我得请专家再看看。不过粗略估计...七八十万应该没问题。"

展开剩余90%

老周和张阿姨对视一眼。比他们预想的要高,但还差一百万才能还清建军的高利贷。

"您稍等,我打个电话。"光头走到里间,声音压得很低但语速飞快。

张阿姨凑到老周耳边:"小心他耍花样。"

老周拍拍皮箱:"我集邮六十年,真假心里有数。"

不一会儿,光头带着一位白发老者回来。老者穿着朴素的中山装,戴一副圆框眼镜,看上去像位退休教师。

"这位是孙教授,市集邮协会的专家。"光头介绍道。

孙教授没说话,直接拿起集邮册仔细查看。他的手指枯瘦但稳健,检查每张邮票都只用两三秒,却让老周觉得比任何仪器都精准。

"品相上乘,保存完好。"孙教授终于开口,声音温和,"周先生,能问问为什么出售吗?"

老周简短地解释了儿子的困境。孙教授听完,摘下眼镜擦了擦:"这些邮票是您一生的心血吧?"

"比起儿子的命,不算什么。"老周说。

孙教授沉思片刻,突然问:"您是不是市一中的周志国老师?教语文的?"

老周一愣:"您认识我?"

"七九年我在一中实习,听过您的公开课,《岳阳楼记》。"孙教授脸上露出怀念的神情,"您讲'先天下之忧而忧,后天下之乐而乐'时,全班学生都哭了。"

老周隐约记得那个瘦高的实习生,总是坐在教室最后一排奋笔疾书。

"这样吧,"孙教授说,"这些邮票我全要了,一百八十万。"

光头倒吸一口冷气:"孙老,这远超市场价了!"

"文化无价。"孙教授看向老周,"剩下的四十万算我借您的,什么时候方便什么时候还。"

老周眼眶一热,说不出话来。张阿姨替他问道:"为什么帮我们?"

"好老师值得被记住。"孙教授笑了笑,"再说,这些邮票放在您这儿也是明珠暗投,不如让我捐给市博物馆,让更多人看到。"

交易出奇地顺利。孙教授当场转账一百四十万到老周账户,剩下四十万写了张借条,特别注明"无息无期限"。临别时,他握着老周的手说:"周老师,保重身体。您教过那么多学生,不孤单。"

走出邮币市场,老周像卸下了千斤重担。秋风拂过脸庞,带着久违的清爽。

"现在去哪?"张阿姨问。

"找建军还债。"老周挺直了腰板。

建军的工厂在开发区边缘,一栋灰扑扑的三层小楼。门口聚集着十几个工人,看到老周下车,纷纷围上来。

"周叔!厂长在里面跟要债的谈判呢!"

"那些人带着家伙,凶得很!"

"周叔您快劝劝建军,钱没了可以再赚,命要紧啊!"

老周心头一紧,快步走进厂房。空荡荡的车间里,建军独自面对五个彪形大汉,为首的正是那天上门的纹身男。

"...再宽限一周,我一定..."建军的声音沙哑疲惫。

"一周?老子现在就要钱!"纹身男一脚踹翻旁边的椅子,"今天不还钱,你这破厂子就别想要了!"

老周大步上前:"钱我带来了。"

所有人都转过头。建军脸色大变:"爸!您怎么来了?"

纹身男眯起眼睛:"老爷子,上次不是说没钱吗?"

老周拿出手机:"账号给我,现在转账。"

当一百八十万全部转完,纹身男的表情从怀疑到震惊再到谄媚:"老爷子爽快!早这样多好..."他掏出一张名片,"以后需要资金周转,随时找我!"

"滚!"老周只回了一个字。

讨债的人走后,建军瘫坐在椅子上,双手抱头:"爸...我对不起您..."

老周把借条和剩下的四十万转给儿子:"二十万给工人发工资,二十万做流动资金。工厂不能倒,这么多工人指着你吃饭呢。"

建军抬起头,眼泪顺着脸颊滚落:"您哪来这么多钱?"

"卖了些旧东西。"老周轻描淡写地说,"走吧,回家吃饭,张阿姨包了饺子。"

回程的车上,建军一直沉默。直到快到家时,他突然说:"爸,我联系上晓兰了。"

张阿姨手里的塑料袋"哗啦"一声掉在车上。老周从后视镜看到她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。

"她...还好吗?"张阿姨声音发抖。

建军看着窗外:"她说下周回国,带着...孩子。"

车内气氛突然变得微妙起来。老周想起张晓兰——建军大学时的女朋友,因为张家条件不好,他反对两人交往。后来晓兰去了美国,建军娶了王艳...

回到家,张阿姨去厨房煮饺子,动作比平时重了许多。建军主动去帮忙,两人在厨房低声交谈着什么。老周坐在客厅,无意中看到茶几下的抽屉没关严,露出一个文件夹的角。

他拉出来一看,是一份精神鉴定报告,上面赫然写着自己的名字,结论是"老年痴呆症早期,无完全民事行为能力"。签字医师的名字被涂改了,但依稀能看出是"李明"两个字。

老周的手开始发抖。这时,美玲推门进来,看到父亲手里的文件,惊呼:"爸!你找到了!我正想告诉你呢!"

原来美玲昨天去大姐家借搅拌机,无意中在书房发现了这份伪造的鉴定书和一份监护权申请材料。

"大姐和大姐夫太卑鄙了!"美玲气得脸通红,"我拍了照片,还录了他们讨论怎么骗你签字的录音!"

老周翻看着材料,心如刀绞。他知道丽华自私,但没想到会狠毒到这种地步——竟然想通过法律手段宣布他痴呆,好控制他的财产!

"爸,我们得报警!"美玲拿出手机。

老周按住女儿的手:"先别急。"他转向刚走出厨房的建军,"你看看这个。"

建军看完,脸色铁青:"我去找大姐!"

"站住!"老周喝道,"冲动解决不了问题。"

张阿姨端着一盘饺子站在厨房门口,担忧地看着他们。老周突然觉得无比疲惫,伪造的鉴定书在他手中仿佛有千斤重。

"先吃饭吧。"他最终说,"明天去找赵卫国商量。"

晚饭吃得索然无味。建军匆匆扒了几口就说厂里有事先走了,美玲也说要回去整理证据。只剩下老周和张阿姨面对面坐着,谁也没动筷子。

"老周..."张阿姨欲言又止。

"晓兰的孩子多大了?"老周突然问。

张阿姨的手一抖,筷子掉在桌上:"五岁..."

老周心里一算,时间对不上。晓兰去美国已经七年了,如果是建军的孩子,至少该六岁多。看来是自己多想了。

"老周,"张阿姨突然抬起头,眼中含泪,"有件事我一直没告诉你..."

门铃在这时响起,打断了她的坦白。老周去开门,门外站着一位快递员,手里拿着一个国际包裹。

"周建军先生的快递,从美国寄来的。"

老周签收后,发现寄件人赫然是"张晓兰"。包裹很轻,摇起来没有声音。他犹豫要不要拆开,最终决定等建军自己来处理。

回到餐厅,张阿姨已经收拾好情绪,正在厨房洗碗。老周站在门口,看着她瘦弱的背影,突然意识到自己其实并不了解这个默默照顾他多年的女人。

"小张,"他轻声说,"不管什么事,等你想说的时候再说。"

张阿姨的肩膀微微抖动,但没有转身。

夜深了,老周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。他起身来到书房,打开台灯,继续整理老伴的日记。翻到最后一本时,一张照片滑落出来。

照片上是年轻的素芬抱着一个婴儿,站在一中校门口。背面写着:"1981年9月,丽华第一天上幼儿园。"

老周凝视着照片中妻子灿烂的笑容,想起那会儿他们多么年轻,对未来充满希望。丽华是他们的第一个孩子,素芬疼得不得了,他却总嫌女儿太娇气...

往后翻,日记里越来越多地记录着他对孩子们的严厉和偏心:"老周今天又因为小事骂建军了""丽华摔坏邻居花盆,老周不但不批评还夸她有主见""美玲要什么给什么,这样下去会惯坏的"...

素芬早就看到了问题,却总是用温柔的方式提醒他。而他,要么不当回事,要么敷衍了事。如今恶果显现,却已经太迟了。

台灯的光晕中,老周的眼泪滴在日记本上。他轻轻抚摸那些字迹,仿佛能触摸到妻子写下它们时的忧心。

"素芬,我错了..."他喃喃自语,"可现在改,还来得及吗?"

窗外,一轮明月高悬,清冷的月光洒在书桌上,照亮了那张伪造的精神鉴定书。老周擦干眼泪,拿起笔在背面写下几个名字:丽华、建军、美玲、张晓兰...最后,他添上了"张秀芳"——这是张阿姨的全名,他今天才从快递单上注意到。

每个人名后面,他都写下了简短的评语和打算。写到丽华时,他停顿了很久,最终写下:"给她最后一次机会。"

合上日记本,老周突然觉得很累,不是身体的疲惫,而是灵魂深处的倦怠。六十六年的人生,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,他教会了无数学生知识,却没能教好自己的孩子。

床头柜上的手机突然震动起来,是建军发来的短信:"爸,晓兰刚打电话说飞机改签,明天就到。她...她想见您。"

老周回复:"明天上午十点,家里见。"

放下手机,他走到窗前。秋夜的风带着凉意,却让人清醒。明天将是艰难的一天,但他已经做好了面对的准备。不管张晓兰带来什么消息,不管建军会如何反应,也不管丽华还会使出什么手段...

这一次,他不会再逃避,不会再心软,也不会再犯同样的错误。

月光下,老周的身影显得格外挺拔。墙上,老伴的遗像静静注视着他,笑容温柔而欣慰。

发布于:广东省